早產發生前 子宮頸有變化


【聯合報/張東曜/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子宮構造上可分為子宮頸和子宮體兩部分,懷孕時,子宮體隨著胎兒的生長而逐漸膨大,從沒有懷孕時的拳頭般大小,變成足月時籃球般大小。至於子宮頸,足月時開始變軟和變薄,陣痛時則開始擴張,讓胎兒得以通過子宮頸,經陰道生產。

隨著我們對早產的了解增加,發現子宮頸長度和早產有密切的關係,不論引起早產的原因和機制為何,子宮頸在早產實際發生之前,就會有變化。

過去,醫師只能利用內診檢查子宮頸是否變軟、變薄或開始擴張,近年來超音波普及,醫師也可以使用陰道超音波檢查子宮頸長度,預測早產發生的機會,並決定是否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研究發現,單胞胎孕婦在妊娠中期的子宮頸長度平均約為3.6公分,一個標準差約為0.8公分,子宮頸長度小於2公分就算是「過短」(即平均值減兩個標準差)。進一步的研究亦發現,隨著子宮頸長度變短,發生早產機率將逐漸增加,而在小於2公分時,早產機率更是迅速往上飆高。

另外,早產的孕婦和沒有早產的孕婦,在妊娠早期時,子宮頸長度沒有明顯差異,子宮頸長度若開始變化,時間點大約在懷孕18周後。因此,妊娠中期(即20至24周時)測量子宮頸長度,是篩檢早產高危險群有效方法之一。


若不幸發生早期宮縮而住院安胎,我們也可以利用子宮頸長度預測安胎成功機率,如子宮頸長度已小於2公分,安胎失敗機率高,如長度仍在3公分以上者,安胎失敗機率就低。

在台灣,早產發生率大約是8%。其中有一半發生在妊娠35至37周之間,這些早產兒的死亡率和罹病率並不高,因早產兒的死亡率和罹病率主要發生在32周以前生產者,這些早產兒約占全部早產兒的1%。

子宮頸長度的篩檢,對妊娠32周前發生早產者特別的敏感,是可以預測嚴重早產的好幫手。

子宮頸長度過短者的最佳治療方式仍無定論,有人主張減少活動量並多臥床休息,有人主張住院安胎,也有人主張施以子宮頸縫合手術。不論方法為何,都必須繼續密集監測子宮頸的長度和子宮體的活動,以了解子宮頸是否持續變化、子宮體是否收縮,給予適當處置。

子宮頸長度測量必須利用陰道超音波才能得知,然而有些孕婦擔心這樣可能會傷害到胎兒,因此不願意接受檢查,其實這樣的擔心並沒有根據。根據研究,和內診比較起來,陰道超音波的接受度與舒適度都比較高,而且也能得到夠多的資訊(比如是否有前置胎盤)。

實際上,陰道超音波探頭只有停留在陰道內和輕輕碰觸子宮頸,絕對不會碰觸到胎兒。因此,經陰道超音波測量子宮頸長度是可行、安全,亦可有效篩檢早產高危險群的檢查。
Blogger Widgets

☯ 非看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