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體罰,教育孩子什麼?

從無數親子教養的文章中,往往能感受到現代爸媽的心情:一方面由於工作時間和壓力的負擔,壓縮親子的相處時間,一方面又擔心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未來,自己的孩子會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而被淘汰!

在這樣內外相煎的急迫下,爸媽在教養孩子時,往往想要有「特效藥」,希望教養方法最好是「一帖就見效」,立刻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而在這樣的心情下,責罵與體罰往往由於「速效性極佳」,而成為爸媽教養孩子時的常用方式。然而,打罵孩子真的能達到所謂「教育」孩子的目標嗎?


打罵孩子,鼓勵孩子的不良表現!

對孩子來說,爸媽是世界的中心,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爸媽的注意。爸媽對孩子的正面關注,像是稱讚孩子的表現,能夠讓孩子獲得肯定與被愛的感受,進而能帶著滿滿的安全感,健康地長大。不幸的是,現代爸媽真的很忙碌,當孩子表現得好的時候,「覺得太好了,鬆了一口氣」的爸媽,不見得會記得要讚美孩子的表現,反而是在孩子犯錯時,才注意到孩子,結果,孩子會經常故意表現出不好的行為,來得到爸媽的注意,因為對孩子來說,他寧願爸媽打他、罵他,也不要爸媽對自己視而不見。

幼兒教育專家提醒爸爸媽媽,要換個角度思考:「孩子需要爸媽『看見』他,肯定自己的存在;當親子之間,不論是語言也好、身體接觸也好,缺乏正面、溫暖的互動,孩子只好另找出路,逆勢而為,用負面的行為來『吸引』爸媽的注意力,被罵、被指責,甚至被打都好,至少爸媽『看見』自己的存在,也表達了『關愛』,結果就形成了一種負面循環。」

那麼,該怎麼樣斬斷這樣的負面循環呢?身為爸爸媽媽的你,應該要抽空和孩子好好相處,給孩子正面的關注,當孩子表現良好時,不要忘了多讚美孩子,如此能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和建立自信,也能增加孩子好好表現的動機,這樣孩子才不會退而求其次,用不良行為來尋求你的關注。


打罵體罰,能教會孩子什麼呢?

體罰雖然看似有效,但國內外研究都顯示,體罰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張、破壞孩子對家庭的安全感與歸屬感,不但會造成孩子內心的創傷,更是一種「以暴制暴」的身教,誘發孩子的暴力及攻擊行為,並不能真的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教育應該協助孩子,了解自己,理解別人,以及知道他所生存的環境裡,社會的文化、法律的規定是什麼,有哪些需要面對和選擇的事情。透過了解,進而能發展出自己的想法,為自己做出選擇和承擔。

當大人拿起棍子,就是繞過「教育孩子」的過程,透過外在的痛苦和控制,對孩子說:「如果你不照做,我就打你喔!」讓孩子伏首稱臣,趕緊去做,事實上,大人已經放棄教育與啟發孩子心智的機會。而這樣的作法,可能會依孩子個性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後果。

個性強一點、自我意識強的孩子,往往會被大人貼上許多負面的標籤,造成親子間不斷衝突與對立,讓孩子變成像刺蝟一樣,對自我充滿懷疑,對人也沒有信任關係;個性較溫和的孩子,容易向外界的強烈要求妥協,很知道怎麼做可以避開那根棍子,可是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因為沒有自我,常常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沒有成就感;甚至有的孩子,用「看人的臉色」來取代自己的感受和判斷,只要別人兇一點,他就很害怕,趕快照這個人的意思做,即使這個人做的事,會傷害到他,也不敢有所反抗,在校園霸凌事件中被欺負的孩子,往往是這種類型。

體罰,只能讓孩子學到痛苦和害怕,無法達到大人所希望教育的核心過程和目標──協助孩子掌控自己的行為,承擔自己的責任。當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取捨標準,都建立在「希望不要被處罰」,而會不會被處罰的標準,又是寄託在別人手上時,孩子自然會覺得不安,充滿恐慌,不知什麼時候會大禍臨頭。

相信這樣的結果,絕對不是爸媽希望見到的。每個爸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有勇氣對周遭的人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意見,也能寬心地聽取別人不同的意見,而希望讓孩子擁有這樣的人格特質,絕對不是靠打罵就能達到效果的。

再怎麼疼愛孩了的爸媽,也不能陪孩子一生一世,替孩子過生活。你所能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給孩子滿滿的愛,讓孩子充滿安全感,擁有發自內心的快樂,重視自己的存在。想達到這種目標的爸媽,就要有「不隨意打罵孩子」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