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是教育最大絆腳石

早晨6點,媽媽準時起床,一邊收拾房間,一邊為小明準備早餐。6:30,牛奶、麵包準時端上桌,然後媽媽就開始一遍一遍地叫起床。不知媽媽叫了多少遍,一直到快7:00了,小明才懶洋洋地起來,胡亂地刷刷牙,洗個臉,然後坐到飯桌前用最快的速度解決早餐。

這時,媽媽在為他疊被子,收拾凌亂的衣服、物品,嘴裡還不停地嘮叨著:「看看你,老是把哪兒都弄得亂七八糟,讓人跟在你屁股後面收拾。每天叫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會動作,早餐都涼了吧?還狼吞虎嚥的,天天跟你說也沒用。要是媽媽一叫你就起來,不就不用這麼緊張,也不會老是遲到挨罵了……」

此時,小明只顧把吃的、喝的填進肚子,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吃了幾口一看時間來不及了,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媽媽早已經為他放到客廳沙發上的書包,轉身就往外走。媽媽追在小明的身後喊著:「急什麼呀,就吃這麼幾口呀,一上午的課呢,會餓的。上學的東西都帶齊了嗎?別又漏了什麼,每天都得讓人提醒……」


這樣的情形,恐怕在很多家庭都上演過。媽媽擔心孩子丟三落四,擔心他上課不認真聽講,擔心他寫作業注意力不集中……於是,媽媽一遍遍地提醒孩子,但事與願違,他總是將媽媽的提醒當成耳邊風。媽媽們可曾想過,正是自己過多的嘮叨讓孩子的耳朵起了繭子,對大人的話開始「免疫」。

心理學研究證明:老調重彈,反反覆覆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往心裡去。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媽媽們不要老是只怪孩子把自己的話當耳邊風,你們也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

雖然媽媽有責任對子女的不當言行及觀念進行糾正,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要沒完沒完地嘮叨。實際上,嘮叨不但不會產生作用,反而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重複性嘮叨只會讓孩子心煩,同時對媽媽的嘮叨產生依賴感,慢慢的,媽媽不嘮叨,孩子的啦情就做不好;批評性嘮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對自己越來越缺乏信心,甚至產生強烈的叛逆心理;隨意性嘮叨容易讓孩子養成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孩子對需要記住的重要事情也常常當成耳邊風。

那麼,媽媽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對孩子嘮叨呢?

第一,不要信口開河。

在每次對孩子講話前要經過一番理智過濾,不能信口開河。比如說,規定孩子做好作業再開飯,但有的媽媽怕孩子餓肚子,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過去問他:「你餓不餓?快做快做,飯都涼了。你還想不想先吃飯?」

第二,要給孩子選擇的自主權。

不要過分限制孩子的自由,或是總替孩子做決定,應該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不應該給孩子下達硬性指令,然後靠不停地嘮叨來督促孩子,那樣的效果往往並不好。

例如:想讓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對孩子說:「晚飯前必須把你的豬窩收拾乾淨!」這樣的硬性指令,孩子多半是不會聽的,而媽媽看到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就會不斷地反覆催促,結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換一種說法:「孩子,如果晚飯前你有空,就把你的房間收拾一下吧。」這樣的說法,則能給孩子喘息的空間,不會讓孩子反感,多半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孩子自覺自願要做的事情,積極性和興趣都會很高,根本就不需要你的催促和提醒。

第三,不要事事叮囑,叮囑時要有明確的目標。

很多媽媽對孩子講的話雖然多,但有許多話都沒有講到重點上。事無大小,每件事都要反覆強調叮囑,搞得家裡上上下下不得安寧,大人為孩子不聽話而氣憤,孩子在繁雜的環境裡靜不下心來做功課。所以,媽媽要對孩子的課業、生活進行一些管理、指教,在對孩子有要求時,要盡量用簡潔的、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講清楚,並提出具體的建議、指導,讓孩子真正明白媽媽的意思,並允許孩子對此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然後再去做。

第四,別只盯著孩子的缺點看。

很多媽媽,眼裡只看到孩子的缺點,總是翻來覆去地說,卻絕口不提孩子的進步。其實,絕大多數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惡,只是缺少改正缺點的自覺性和毅力。如果此時還有人在旁邊喋喋不休地數落自己的缺點,反覆教訓自己,「我講話你就是不聽」、「怎麼說你才能改呢」,這樣的態度,孩子會視為不信任,甚至產生叛逆心理。

第五,對孩子進行指導,而不是嘮叨。

指導不同於嘮叨,嘮叨往往含有責怪、批評的味道,是種反覆的單調的刺激;而指導是親切的、言簡意賅的,它能啟發孩子獨立思考,幫助他們處理問題,使孩子情緒穩定、心情舒暢。聰明的媽媽從不規定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而是放手讓孩子去做。如果沒有做好,也會耐心地幫他分析原因,鼓勵他不要灰心,盡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