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容易患痔瘡

痔瘡是一個男女共通的疾病,痔瘡組織本來是正常存在肛門皮下及黏膜下的血管組織,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例如便祕、長期腹瀉、長期排便習慣不良,甚至在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是失眠等情況下,就多多少少會導致痔瘡出血、腫脹或是脫出等症狀發作。然而在女性同胞身上,另外有一種特殊的情形會特別導致痔瘡的症狀加重,那就是「懷孕」!。


為什麼痔瘡的症狀在懷孕時期會特別明顯甚至加重?根據研究,主要是因為胎兒在子宮中長大,造成骨盆腔中空間擠壓的效應,導致肛門附近靜脈血液回流不順暢,同時為了供應胎兒足夠的養分以及氧氣,母體會提升骨盆腔中血液的供應量,如此也會加重痔瘡充血的程度。另外,平時肛門內括約肌在排便時會自動放鬆,使排便順暢,但是在懷孕時,肛門內括約肌反而會不正常的收縮,增加排便的阻力。因此在臨床上我們會看到懷孕婦女因為痔瘡的發作而至大腸直腸外科門診求診。


而當病人踏入診間時,最常問的問題是「醫生,我這樣要不要開刀?」或是說:「我懷孕,我不想開刀。」事實上,在懷孕時所引發的痔瘡症狀,它的治療方式除了根據患者當時的症狀外,也必須考慮患者在懷孕前的症狀。一般來說,如果患者在懷孕前並沒有明顯症狀,而懷孕時也只有出血或是輕微的脫出,在這種情形下,一般會教導患者改善飲食以及排便的習慣,並且指導病患進行溫水坐浴。倘若病患有嚴重的排便困難,也可以處方一些安全的軟便劑來幫助患者。而大部分的患者也都可以獲得相當程度的症狀緩解。


至於少部分在懷孕前即有明顯症狀的患者,倘若在懷孕中有因為痔瘡血栓或是嚴重的痔瘡脫出而導至嚴重的疼痛以及不適時,若是保守治療無法改善病人的症狀,則可以考慮以手術方式來解除病患的痛苦,雖然痔瘡手術本身並不複雜,而且各種麻醉方式以及手術姿勢都可以得到相當不錯的結果,但是一位懷孕患者的手術,則必須同時考慮母親以及胎兒的安全。因此一般會採用左側躺的姿勢並且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在最近幾年的統計中發現,在懷孕中期及後期進行這樣局部的手術,並未發現有任何後遺症。


另外在台灣的婦女,由於傳統坐月子的觀念,因此可以特別發現,因懷孕後期以及在生產時用力導致的痔瘡症狀,會因為坐月子的一些禁忌以及特殊的飲食習慣,造成症狀的持續、甚至加重,這是在歐美國家的產婦較少見的。


同樣的,對於這種情形的治療原則仍然與懷孕中的治療原則一樣,改善飲食、排便習慣仍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除非病患有相當嚴重的不適,一般建議病患觀察三至六個月,以了解病患恢復的情形。若屆時仍有症狀,則再考慮進一步的治療。


此外,由於大腸直腸惡性腫瘤發生的比率有逐年提高的趨勢,而發病的年齡也有逐年下降的情形,因此年輕的病例也時常可以發現。


建議懷孕的準媽媽們維持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及適度的運動,乃是降低懷孕對痔瘡影響的不二法門。但是若有血便或肛門脫出或疼痛時,仍應尋求大腸直腸專科醫師的協助。


懷孕便秘-懷孕時因內分泌改變及胎兒壓迫時常發生排便不順及使秘現象﹒此時應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素食物,且需補充 大量水分,以利排便﹒盡量蓮免使用瀉藥或甘油球灌腸﹒若發生痔瘡疼痛,可每日溫水坐浴十至十五分鐘,以減輕疼痛症狀﹒若未改善,可至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處求診,不可亂服成藥影響胎兒。
Blogger Widgets

☯ 非看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