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是小孩子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為人父母最容易緊張的問題,尤其是剛生第一胎,尚未有育兒經驗的年輕爸爸、媽媽們,往往因此而手足無措,亂投藥石或求諸神明、收驚婆等不一而足。
事實上,只要平常對醫藥有點常識,必要時再請教可靠的醫師,發燒也不是什麼可怕的毛病,重要的是隱藏在其背後導致發燒的原因的尋求。
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如平常的感冒、腸炎等,其次,膠原病、惡性腫瘤、血液病、某些藥物、預防接種、急性失血、脫水、中樞神經疾患、高溫環境等都可能引起發燒。當然,鑑別原因已是專業醫師的責任,為人父母者只要小心觀察其表徵,告訴醫師,對突發的高燒做必要的處理,使體溫不致過高(超過41℃)即可,在談到處理以前,我們需對小孩的體溫有點了解。
一般而言,小孩腋溫的正常範圍是36.5℃到37.3℃,口溫比腋溫高0.5℃,而肛溫又比口溫高0.5℃,所以肛溫要超過38.5℃才算不正常,6歲以下的小孩子最好量肛溫或腋溫,時間是3~5分鐘,6歲以上聽話的小朋友就可採用口溫測量,量肛溫時宜插入約5公分左右,但要小心,不可使用暴力,以免穿透直腸。同時,在測溫之前30分鐘要儘量保持安靜,跑跳之後或飯後1小時之內均不宜測量體溫。
發燒的處理,原則上大致有三種:一是利用輻射散熱,二是使用藥物,三是溫水浴。輻射散熱是除去過多的衣物使熱量發散,很多老一輩人的觀念裡,永遠存在愈是發燒,要穿得愈多,這是不對的。穿得愈多,等於是製造一個高溫的環境,只會使體溫不降,甚而更高而已。用來退燒的藥物,過去常用的比林劑現已因其易致顆粒白血球減少症而禁用,ocetominophen是目前較常用的藥,家裡或外出時應隨時備用,小心保存,服用後如果一再的吐掉則可使用肛門塞劑,其劑量通常是口服量的兩倍,塞入肛門後,隨即將臀部兩側夾緊,需時5~10分鐘,萬一在30分鐘內塞劑被排出或發生排便現象時宜再塞一次。
溫水浴的水溫宜在36.7℃將小寶寶的衣服除去後緩緩放入溫水中,以一條小浴巾由臉部開始向腳的方向做全身擦拭,使高溫的血液循環到達體表,利用溫水帶走高溫,當第一條浴巾變熱後再使用另一條,擦拭的重點放在臉、頸部、手彎、腋窩、腿彎及上腹心窩處,因這些地方血流比較豐富,擦拭的時間約需20分鐘,以後即可將小寶寶抱出,擦乾,穿上衣服,經過半小時再測溫,如果體溫仍未下降,即可再進行另一次20分鐘的溫水浴擦拭,如此可繼續進行好幾次至體溫下降到滿意為止。
最近有研究顯示,體溫高時,病毒和某些細菌的繁殖力及其活力較差,這說明了發燒對於抵抗病菌的感染和繁殖或許有其實質的意義。但是,當嚴重的感染或某些原因而發燒且合併有其他不適的症狀(如頭痛)時,或者是對曾經發生熱性痙攣者,均宜馬上設法加以退燒,進而送醫診治,以免病情惡化。所以,當您的寶寶發燒時,只要按照上述的方法去做,不必過份緊張,其他的事情留待醫師處理即可。
●本文撰文者:國內兒童專科與感染科名醫 黃高彬醫師/摘自:「新世代育兒:寶貝計畫 」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