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怕了,和孩子分離的後果居然這麼嚴重!上班族媽媽們必看


兒童和世界的第一個聯結通道是由母親建立的。母乳喂養、肌膚相親、一言一語、一歌一笑,等等,都是在打通和拓寬這個通道親密母子關係是親密父子關係的前提,孩子與父母間親子關係的質量,又決定了孩子未來和整個世界的相處質量。



被嚴重低估的母子相處價值

女性角色在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中有了很大變化,由家庭人變為社會人。但人類的天性在過去三千年中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幾千年前降落在草叢和獸皮上的孩子需要母親的懷抱,幾千年後在電子儀器監護下和高檔嬰兒產品包圍中出生的孩子也需要。

母親是孩子早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命最初的幾年,是人生的黃金期,幾乎奠定了孩子一生髮展的基礎。

不幸的是,很多母親卻在現代生活中失去母性,尤其是一些學歷高或事業心強的女性,由於她們過分看重自我奮鬥的價值,且嚴重低估母子相處的價值,不能很好地協調自己的自然角色和社會角色間的矛盾,經常為了一些眼前的現實利益,很輕易地放棄作為母親的義務。

幼年的孩子如果缺失了這兩樣東西:豐富的語言交流和母愛的溫暖,正常的生命潛能就有可能無法被激活。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孩子出生後,本來奶水很好,三個月產假結束時,為了心無旁騖地工作,硬生生給孩子斷了奶,並把孩子交給婆婆帶。婆婆雖然和她住一個城市,但離得比較遠,她只是周末去看孩子一下,吃頓飯,然後就走了。

婆婆本身不愛說話,也很少帶孩子到外面玩,經常讓孩子看電視或自己玩,並且為了家裡的整潔,只讓孩子在專門闢出的“兒童房”裡玩,不允許到其他房間玩,邁出“兒童房”的活動基本上只限於坐在客廳看電視。

到3歲要上幼兒園時,才發現不對勁。孩子語言障礙嚴重,基本上不會和人交流,且十分膽小,隨便一點聲音都會把他嚇得躲到奶奶懷裡,好久不出來。對媽媽似乎沒有感情,很少表現出一般孩子對母親的親近和留戀,但情緒卻十分不穩,經常發脾氣或大哭。這位媽媽後來帶孩子去醫院看心理科,被診斷為“自閉症”。

我曾和一位某三甲醫院心理科的醫生交流過,他說現在罹患自閉症、多動症等神經官能症的孩子越來越多,就診的孩子往往有較為典型的成長經歷。如90%以上在幼年早期和母親有較長時間的分離,由老人或保姆帶大。

而負責照看孩子的老人或保姆如果對孩子管得太嚴,包辦太多,或經常把孩子交給電視機,不注意和孩子的互動交流,幾種原因加起來,很容易造成這些孩子的心智無法正常發育。年齡越小、和父母相處時間越短,孩子的症狀越嚴重。


失去母親,就是失去整個世界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所謂母親的技巧,我們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無法用教條來傳授的。每天都會產生新的情境,其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應用她對孩子的領悟和了解。她只有真正對孩子有興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贏取他的情感,並保護他的利益時,才會有這種技巧。

中國民間有種說法,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親自拉扯才會親,這是非常有道理的。血緣固然是一條紐帶,但僅靠血緣溝通親情,恐怕不夠。如果和孩子早期相處不足,彼此間的情感聯結就會比較稀疏,而這種聯結是有時間段的,錯過了就很難再建立新的聯結。這一點也已被現代心理學研究所發現和證實。

“寧死當官的爹,不死討飯的娘” ,一個孩子失去父親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親,則是失去了整個世界。

我的一個好友,她一歲半時被送回老家由奶奶來撫養。當時交通不便,且父母工作忙,再加上弟弟妹妹相繼出生,她直到4歲才再次見到父母。父母在她眼裡完全是陌生人,別人讓她喊爸爸媽媽,她很想喊,可是喊不出來,為此遭到批評。兩年後,父母準備把她接到身邊。當她知道這件事時,恐懼大於興奮。

為了見到父母能叫出“爸爸”、“媽媽”,一個6歲的孩子,居然獨自藏到一個沒人的地方悄悄練習這兩個發音,尤其是“媽媽”這個音。她說父母是有文化很善良的人,他們也想努力愛她,彼此都做了最大的努力。

她後來克服心理障礙,終於學會了喊爸爸媽媽,但和父母的隔閡卻一生也不能消除。用她的話說就是:“我和父母之間永遠也不可能有弟弟妹妹和父母間那種貼心貼肺的感覺,我永遠覺得自己是個孤兒。”


工作忙不是藉口

在我女兒圓圓一歲三個月時,她爸爸到南方工作,我堅持不把孩子送到遠在外地的奶奶家,一定要親自帶孩子。上班時,把圓圓送到附近一個老太太家,下班接回來。當時能一邊看護孩子一邊把飯做熟,已是不容易,總顧不上收拾自己。記得有位同事開玩笑對我說,你以前挺精乾一個人,怎麼有了孩子就變成這樣了?

真難想像自己當時的形像是多麼的不堪。過分忙累,讓我的血壓降到要休克的程度,醫生甚至建議我臥床休息。因為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天都有許多快樂,所以我當時並不覺得有多苦。也哭過兩次,總體感覺一直充實而幸福,孩子也用她日後的良好表現回報了我。

人在感情上很少能愈挫愈勇,越是感情不滿足的人,越是變得敏感、斤斤計較。孩子的思念沒人理解,而且孩子不懂得如何去化解痛苦。情感上的欠缺必定會在生命中留下一些無法痊癒的內傷,即使不出現品行方面的問題,也會影響到未來的生活質量。

比如有些年輕人在戀愛或結婚後,不會和伴侶相處,要么過分依賴,要么過分苛刻,總扮演情感的傷害者和被傷害者角色,也有人心底自卑,外表傲慢,身上有種說不出的彆扭,難以和他人合作相處。這些成年後的問題,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時期在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欠缺。

愛,就是為了在一起。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母愛不應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認識上,應建立在情感基礎之上。”對父母來說,在一切養兒育女的目的中,沒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一切因出於功利的或“教育”的目標犧牲和孩子相處的行為都是得不償失的。
Blogger Widgets

☯ 非看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