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父母拒絕幫孩子“提速”,家長必看!


責備過孩子的錯一犯再犯、做事磨磨蹭蹭、任性不懂事?有沒有不斷地找各種育兒秘籍?有沒有逼孩子報各種班,讓他們“贏在起跑線上”?

當我們靜下心來時,我們希望孩子的錯誤被糾正後就不再重犯,是不是太急功近利、缺乏耐心了?我們自己能夠做到嗎?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提要求要客觀,不要超越他的身心發育階段。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有漸進性、反覆性的特點,要給孩子一個過程。


孩子做事磨蹭是常常被父母指責的毛病。然而,我們在思考孩子磨蹭原因,找到應對方法之前,是不是更該思考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到底多慢算磨蹭?我們是不是太習慣用成人的效率來要求孩子?對孩子來說,效率更多的是一種束縛。它會阻礙孩子心智的發展、扼殺興趣和好奇心,造成孩子情感壓抑和性格扭曲。孩子需要試驗、探索、努力的機會,需要在沒有催促和訓斥的情況下學習。所以,當我們抱怨孩子磨蹭時,先讓自己盡力跨過我們和孩子間的年齡跨度,去體察、感受他的內心,以他的視角來看世界。如果把孩子比作青蟲,父母比作蝴蝶,那我們能要求青蟲飛翔嗎?不能!父母能做的,只是收起翅膀和青蟲一起慢慢地爬,慢慢地感受這個世界。

早早地給孩子訂很多規矩,其實也是一種速成、速效的心理。無論是希望孩子更有教養,還是希望自己省心省力,我們總習慣去約束和要求孩子。可是,孩子真正基於內心的有道德的規則系統是需要在自己成長過程中,不斷與外界環境互動,通過自己真實的體驗來建立的。過早過多的規矩,剝奪了孩子自己嘗試、思考、判斷和選擇的機會,反而會阻礙其內心規則和責任感的建立。真正想幫孩子培養規則意識,一定要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能不斷地去嘗試、體驗,去失敗、成功,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承擔,明確界限,建立規則。

不僅在對孩子的各種要求上,即使是在父母自身的成長上,我們依然是追求速成、速效。現在的父母看了很多的育兒書、聽了很多講座、諮詢了很多親子專家,往往真正的出發點都不是更好地認識和完善自我,而是希望能找到迅速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從而一勞永逸。各人的情況不同,真正對你有幫助的只能是理念和思維方式的借鑒,而具體的方法需要你靜下心來,通過自己的思考,結合自己獨特的情況去得出,最終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完成自我成長。

速成、速效的心態導致了我們在孩子教育上出現功利化和簡單化。我們天天在討論培養孩子的這個能力,那個品質,可什麼是“培養”呢?要我說,培養就是“陪著養”。而現在太多的父母,總是追求速效、速成,連陪的耐心都沒有,養的過程都想省略,只妄圖用說教、打罵等簡單或粗暴的方式教育好孩子,而不是通過創造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和諧的親子關係以及身體力行的示範來熏陶、影響孩子,結果可想而知。

速成、速效的心態也加劇了父母自身的焦慮。總怕孩子被別人超過,於是,太多的父母逼著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導致今天的早期教育,就像繁忙的汽車站。父母趕路心切,見一輛車進站,就催著孩子趕緊上,至於這車是不是自己要去的方向、漏不漏油、駕駛員水平等等,父母沒意識也沒能力去判斷。管他呢,至少上了輛人多的車,先開出去了。人多,往往會給人以安全感的假象,其實,熱鬧不重要,方向才重要。

欲速則不達。教育是留白的藝術,三分教,七分等。做父母的,要相信孩子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和能力,尊重孩子的天賦秉性、成長步調、秩序、敏感期等,盡力讓孩子多去嘗試、體驗、經歷。孩子的成長,需要時日和世事的打磨,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法國教育家盧梭所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擾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春華秋實,是自然的規律,也是教育的法則。
Blogger Widgets

☯ 非看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