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小孩成為遇到挫折就站不起來的「啃老族」、「尼特族」、「米蟲」、「草莓族」嗎?新聞報導屢見不鮮,許多青壯年人口在家「啃老」和「靠爸」、「靠媽」,為人父母忍不住慨歎社會怎麼變這樣的同時,有反思自己是否過度保護小孩,而讓孩子漸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嗎?
父母凡事代勞的「壞習慣」,對大人來說只是「順手多做一件事」,但在孩子眼中,生活點滴都是「教育」。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可以無限確認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藉以建立自信,並了解真實社會的樣貌,父母無法代替小孩成長,必須把成長的自主權還給小孩。
不讓「愛」過度阻礙,避免孩子成為米蟲!
現代少子化、獨子化的現象相當普遍,父母很容易就變成嗡嗡作響的「直升機」,當父母兩人、甚至整個家族的焦點,都放在同一個孩子身上時,就易形成過度介入的教養;嚴重的話,孩子未來唸完書、進入社會,遇到無法處理的挫折,很可能不願意再進修或就業,就這樣長年待在家中,變成「尼特族」。
尼特族,又被稱作「啃老族」、「米蟲」,這是目前全球許多國家的共通現象,他們不進修、不工作,使國家的中堅勞動力嚴重減少;據維基百科的資料顯示,尼特族的問題不只是依賴父母、不夠獨立而已,若經濟不景氣加上政府處理手段不佳,甚至可能引發內亂等相當嚴重的問題。
相信這些基於「愛」太過保護子女的父母們,從來沒有製造社會公害的本意,而是在無意間養成太依賴的子女。事實上,過度依賴的子女,在小時候確實容易挑起父母情緒上的困擾,長大後缺乏自主生活的能力,讓父母很頭痛,不知該怎麼辦。
讓孩子從小學習,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讓孩子獨立成長並不難!父母在孩子成長階段要適度放手,從小訓練孩子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學齡前的孩子
父母可讓小孩自己做些「小決定」,例如:吃多少飯、是否穿外套、是否帶玩具出門等。當孩子不想吃很多,但不久後餓了,就必須餓到下一餐,中間父母不應怕孩子餓,再給他點心零食;孩子也可以決定不穿外套禦寒,但必須承受感冒、身體不適的風險;或者孩子堅持帶玩具出門,就要面對可能遺失的遺憾。
父母可在事前簡單告知孩子風險,然後讓他做選擇、承擔後果。除非是與安全有關的行為,例如:滾燙的熱水、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等,否則都不必太過限制;這個階段的父母應扮演保護、把關者的角色,讓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練習做選擇。
上小學的孩子
這時期的孩子溝通能力更好了,父母要扮演教練的角色,為孩子分析、解惑後,讓孩子做較大的決定。例如:孩子堅持要買一台高單價的筆記型電腦,父母可經過溝通、協調,比如:筆電使用用途、能否以低價筆電取代、家裡經濟能力是否允許、從零用錢分攤費用等等問題,來達成親子共識,也透過分析讓孩子了解做決定的技巧,被且體驗決定與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學會負責任,為自己的決定承擔一些責任。
生活點滴都是教育,愛要放手讓小孩自主!
沒有不犯錯的爸媽,只要不斷地調整,不作僵化的父母,孩子就會慢慢看到你的改變,也會跟著改善。依賴的性格是長久累積而成,即使教養專家都無法「點石成金」將孩子瞬間變成負責的人;成長是漫長的過程,父母必須學會逐步放手。
教養專家建議,父母要從孩子9歲開始漸漸對孩子放手、12歲要完全放手,然後跟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但需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仍然關心;特別是男孩子,管得愈少、愈容易獨立,除非他們主動求助,否則別介入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