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回顧我們母親的那個年代,好像斷奶並沒有這麼困難。令我感到困惑的是,我接觸到的西方女性在斷奶期也很少有如此痛苦的經歷,更鮮有使用激素類藥物的做法。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是營養狀況、工作壓力還是醫療條件的影響?
自然條件下,嬰兒一般需要至少12個月左右的母乳餵養(包括混合餵養)。此時,經過了長時間有規律的吸吮,乳腺導管已經非常通暢,而媽媽腦內垂體激素的分泌也已經降低到接近非孕時水平,因此斷奶更容易。很多媽媽已經知道初乳的成分特殊,其實10個月以後的乳汁成分也有不同--蛋白質、脂肪和糖份的含量略低,也就是比之前略「稀」,因此即便積存,也不易引發乳腺炎症。可惜我們的上班族媽媽們,大都在哺乳4個月左右,恰巧是乳汁分泌旺盛的時候,剛剛開始適應,卻又要斷奶了。
另一方面,斷奶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時每天減少一次(最好是白天)哺乳,如果已經可以添加輔食,就以輔食代替,並適當縮短哺乳時間。然後逐漸減少母乳餵養的次數,直到完全過渡到輔食或配方乳。而現在許多媽媽因為工作需要,往往突然完全停止哺乳。這樣不僅母嬰雙方在生理上都無法適應,而且寶寶心理上也很難接受,容易變得焦躁不安,啼哭不止。
大多數醫護人員都建議媽媽們在斷奶期不要擠(或吸)出乳汁,以免刺激乳腺分泌更多。但根據我的經驗,在乳房漲痛難忍的時候,可以吸出少量乳汁以緩解不適,這似乎也可減少乳腺炎的發生。
回顧我們的上一代。那時的媽媽們產後休假時間與現在相差不多,但是因為很多單位,特別是以女職員為主的單位,都有專門的哺乳室和托幼機構,所以哺乳期的媽媽們可以在工作時段內享有兩次哺乳時間。即便沒有這些設施,那時候工作場所一般都離家不遠,一些母親還是可以有時間回家哺乳。甚至少數母親可以停薪留職,在家裡照顧嬰兒一年左右。
在這樣的環境下,母親們一般都可以堅持足夠長時間的母乳餵養,即便斷乳,也可以有比較從容的緩沖期。而西方的母親多為全職媽媽,更加有充分的時間用以過渡。
相比起來,我們的上班族媽媽要辛苦得多,產後4個月左右就匆匆回到工作崗位。為了在上班時間繼續堅持母乳餵養,她們需要購置一整套高科技的設備:冰袋、保溫袋、電動吸奶器……很多人因此選擇在開始工作前就中斷哺乳,於是前面提到的問題接踵而來。
看來要堅持哺乳、輕鬆斷乳,需要全社會給我們的上班族媽媽們更多的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