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孩子行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孩子行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孩子七種行為父母必須說不!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這份愛中不僅要包含理智與寬存,更應鬆緊有度,要為兒女們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間劃一條清楚的界限,使他們的行為有章可 循,學會忍受一時的不舒服、煩心事,甚至忍受必要的痛苦,因此,對孩子如下的幾種行為,一定要及時制止,絕不能手軟,更不能把寬容演變成縱容——

孩子,行為障礙不是罪!

導讀:我們驚愕地坐在那裡。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一直要求學校給予孩子幫助,但校長的第一反應卻是將我們的要求上報國家教育機構,因為可能存在的虐待兒童行為。

寶寶搞什麼?教妳讀懂2~5歲孩子的行為!


爸爸媽媽們,你們知道嗎?一些在成人看來的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心理不安喔,孩子會產生心理壓力,一些不良的教育方式,也可能就成為孩子的心理陰影。

很多家長會困惑:為什麽孩子有時候乖得讓人驚喜,有時候又調皮得讓人火冒三丈。那是因為孩子在相應年齡段都有不同的行為或者行為規範。

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的研究結果顯示,人類行為的成長模式是十分有規律的,甚至可以相當準確地預料出孩子在某種行為階段之後將會是什麽行為階段喔,一起來看看準不準吧!


2歲孩子 「不」字當頭,一意孤行、占有慾強、打滾耍賴、自私霸道。

其實,兩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意願、意圖。但他們不懂得表達,甚至他們自己也不太明白他們自己想幹嘛。

對待這麽小的寶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導、繞道為主。安全第一,不要一昧的告訴孩子不許玩不許碰。你自己要將居家環境的危險因子降到最低。你應該摸索孩子的生活規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導致壞情緒的陷阱之前,採取恰當措施,比如讓孩子吃飽、睡覺、帶到其他地方玩等。不要輕易讓孩子討價還價,尤其重大事情上絕對不可以讓步。

這時候,把孩子的很多所謂叛逆的「壞壞行為」,理解成孩子探索、學習的求知行為。比如,你教孩子好好堆樂高積木,他卻偏要推倒積木,而不肯跟你學。這時,你應該把他的行為理解為,他現在對積木倒塌時的現象更感興趣,他在琢磨推與倒之間的相對關係。

從大約1歲半到2歲半前後,孩子會反覆地穿梭於“和順期”與“執拗期”之間。因為孩子這時候成長迅速,因此這些“周期”也相對短一些。


3歲孩子 充滿安全感、易於接受、友善、平靜,樂於分享。

在3歲的時候,孩子在兩歲時強硬的拒絕態度減少了許多,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依賴,但他也體會到自己的成長和能力的增強。他在肢體動作的控制上,已經相當成熟和舒暢。他步伐穩定,語言能力也應該可以發展得更好了。

幼兒的責任感打哪兒來?


同樣都是五歲的小男孩,小翰一畫完圖,不但會把蠟筆自動放回美術櫃,還會按顏色分類放好。一吃完點心,就會順手把碗盤放在水槽裡,然後拿小掃帚,把桌上的餅乾屑掃乾淨,丟垃圾桶。但小海可不是這樣的。小海一畫完圖,就把蠟筆丟在桌上,到別處玩,就算他心血來潮,決定把蠟筆放回架上,也是把全部的顏色丟在一塊兒,讓別人去煩惱分類放好。小海一吃完點心,雖會順手把碗盤放在水槽裡,但桌上的餅乾屑,他想也不想的就把它們往地上一撥,地上的小紙屑,就往旁邊的櫃子底下一踢,反正自己看不見,就算不存在。

這兩個孩子的差別在哪裡?不在誰的智商比較高,也不在誰的情商指數比較強。最大的差別點在:小翰是個負責任的孩子,他用完了公共的物品,會妥善的歸還給公眾;自己弄髒的地方,會自己擦乾淨。


幼兒的責任感打哪兒來?

5 歲孩子吃完點心,有的可以自行收拾,有的卻眼不見為淨⋯⋯負責任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人,成人要從生活小事中,一點一滴的協助孩子建立這重要的習慣與價值。而且他這樣做,不是為了獎賞,也不是怕被罵,那是他的習慣。

但小海的出發點就不同了!他只關心自己畫完了、吃完了,其他的事兒,與他無關。他的態度是:那些善後的事,是別人應該要做的,而且是理所當然的;或者是為了他人來做,所以能趕快解決掉就解決掉,能偷一下懶就偷一下懶,能當做沒看見就沒看見!


培養責任感,成人態度是關鍵

耶魯大學兒童研究 教妳讀懂2-8歲孩子的行為


年輕的父母們,你們知道嗎?一些在成人看來的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心理不安,孩子會產生心理壓力,一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可能就成為孩子的心理陰影。

很多家長會困惑:為什麽孩子有時候乖得讓人意外,有時候調皮得讓人火冒三丈。那是因為孩子在相應年齡段都有不同的行為或者行為規範。

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跟蹤研究孩子們40多年,了解兒童行為的變化與發展。研究結果顯示,人類行為的成長模式十分有規律,人們甚至可以相當準確地預料出孩子在某種行為階段之後將會是什麽行為階段。


2歲孩子 「不」字當頭,打滾耍賴、一意孤行、占有欲強、自私霸道。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意願、意圖。但他們不懂得表達,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甚明白他們自己的意圖。

對待這麽小的小寶寶,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導、繞道為主。安全第一,不要告訴孩子不許玩不許碰。你自己把該鎖起來的鎖起來,該扣好蓋子的扣好蓋子。你應該摸索孩子的生活規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導致壞情緒的陷阱之前,採取恰當措施,比如讓孩子吃飽、睡覺、帶到其他地方玩等。不要輕易讓孩子討價還價,尤其重大事情上不可以讓步。

把孩子的很多「壞行為」,理解成孩子探索、學習的求知行為。比如,你教孩子搭積木,他卻偏要推倒你的成品,而不肯跟你學。這時,你應該把他的行為理解為,他現在對積木倒塌時的現象更感興趣,他在琢磨推與倒之間的關係。

從大約1歲半到2歲半前後,孩子會反覆地穿梭於“和順期”與“執拗期”之間。因為孩子這時候成長迅速,因此這些“周期”也相對短一些。


3歲孩子 友善、平靜、充滿安全感、易於接受,也樂於分享。

雖然在3歲的時候,他一向強硬的拒絕態度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賴,但他也體會到自己的成長和能力的增強。他在肢體動作的控制上,已經相當成熟和舒暢。他步伐穩定,急轉彎也不費勁。語言能力也發展得更好。

但好景不長,從3歲半開始到4歲,反抗成了這個時期的最大特徵。3歲半是一個內向,焦慮,缺乏安全感,同時意志力極強的年齡。3歲半的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發展上,也表現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時緊張得發抖。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卻又想支配外在世界。

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天,他都在掙扎中過日子,生活過得很不愉快。他正在體驗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以及自我這個個體。

許多孩子在這個年齡都有他想像的朋友,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動物。更有趣的是,戀母情結會在這個時候出現。

Blogger Widgets

☯ 非看不可 ☯